近日,在中央广播电视台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特别节目中,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高度赞扬他作为中国水声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潜心治学、无私奉献,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继承发扬他为科研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是一个响彻中国水声界的名字! 杨士莪院士秉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毕生致力于“为国听海”,全力投身水声科学研究。
1931年,杨士莪在天津出生。山河破碎、国土沦陷,从小经历战乱、流离辗转,是他童年里最刻骨铭心的记忆。13岁时,杨士莪坚定地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要使这大病未愈的中国能奋起而驱逐日寇于国境之外”。
1950年,人民海军急需人才,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杨士莪毅然参军,赴第一海军学校任教。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开始筹建,这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因校址在哈尔滨,被称为“哈军工”,即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面对一无所知的任务,杨士莪再度北上。
1956年,杨士莪赴苏联进修。为填补国内水声学科空白,他改行研究水声。因光波、电磁波等在水中“寸步难行”,声波可以远距离传播。
然而,在苏联学习期间,他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始终对中国人大门紧闭。“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想从国外买,你是做不到的,这种东西你只能自己干!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她的骨气。” 杨士莪认识到,在国防技术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他下定决心,为国攻关,自己干!
1960年,杨士莪学成回国,白手起家。没有专业老师就从头学,没有专业教材就自己编,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首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服务国家战略。杨士莪还推出了国际首部系统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水下噪声原理》,以及《声学原理》《水声传播原理》等开创性的课程和教材。
从“东风5号”洲际导弹船载水声测落点技术方案突破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武器的长期垄断,到为中国自主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定位系统奠定基础,杨士莪带领团队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推动了中国水声科技的重大突破。他还主持设计并建造了我国首个专注于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在制定水声发展规划、确定研究方向及指导重大科研项目方面,杨士莪始终走在前列,发挥着核心作用。
几十年如一日,杨士莪坚守在海试一线。88岁高龄时,依然参与海上实验。“搞研究,不到现场怎么行?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大海变幻莫测,坐在家里搞研究肯定是不行的。”杨士莪说。
几十年如一日,杨士莪坚守在三尺讲台。91岁高龄时,“90后”的杨士莪为“00后”新生上课的视频刷屏全网,被尊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讲课。“站着讲课,我能加上动作,自在又形象。” 杨士莪说。
几十年如一日,杨士莪坚守在科研征途。他把“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作为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做科研。他用一生践行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为我国水声工程事业发展壮大做出卓越贡献。
据统计,杨士莪院士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累计培养了110多名水声专业硕士和博士,其中多数已经成为科研及学术骨干,我国水声领域的三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曾受他指导。从哈工程走出的人才占据全国水声科研界的半壁江山,我国水声行业6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高级专家都来自哈工程。
杨士莪院士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贡献激励着一代代水声人。深圳志蓝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水声定位、水声通信”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团队技术骨干亦来自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正是这种渊源,使得志蓝技术能够在自主研发水下定位通信技术的道路上,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创新的使命,继承并发扬杨院士的优良传统和科学精神。
志蓝技术深知尖端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创立以来,砥砺前行,标记着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志蓝技术的水下通信导航系统,已在国防、公安、应急、消防、海事、科研等领域单位批量装备,并远销至韩国、印尼、瑞典、芬兰、意大利等国家,赢得广大用户的肯定和认可。
“走向深蓝”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志蓝技术将以杨士莪院士为榜样,接过“时代楷模”的精神火炬,继续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工程实践中奋勇前行,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谨以此文致敬我们水声科学界的“大先生”,向杨士莪院士学习!